煤化文苑——泰和公司邓国涛作品:苜蓿 神木煤化工产业有限公司-正规大小单双平台

正规大小单双平台
文学天地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正规大小单双平台 >> 文学天地
煤化文苑——泰和公司邓国涛作品:苜蓿
发布时间:2022-05-07     作者:    浏览量:681   

农耕时代,苜蓿作为一种优质牧草,被人们广为种植。近年,其又作为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流失、绿化的绿色植物而再次被种植。

  春天的陕北山野,苜蓿更是随处可见,但陕北多以苜蓿炒成燃燃菜而食之,食用方法较为单一。关中则因农户养殖牲畜减少,苜蓿种植大为减少,苜蓿渐渐成为春季农家餐桌的金贵食材。陈忠实在小说《白鹿原》中把“头茬的苜蓿二淋子醋,大姑娘的舌头腊汁肉”誉为人生四大香。可见春季苜蓿之香。

记得生产队时,为了养殖牲畜,每个生产队都会种植一大片苜蓿,一茬一茬的被割了回来,铡成短节,作为优质饲料喂养牲畜。苜蓿是生产队的集体财物,是不能随便采食的。但人们为了填饱肚子,常常会不顾体面的想尽各种办法去偷苜蓿,为此也发生了好多故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听得最多的,就是村中一帮青年人相约晚上去偷苜蓿,一青年匆忙中,从黑灯瞎火的房间拿起一个布袋似的东西就跟随而去。

黑夜中,四野渺无声息,大家只顾着把自己的袋子尽快采满苜蓿。

不知谁喊了一声:好了吧,咱们该回了。

青年说:唉,我的袋子还没满,再等会。

大家附和到:都满了,该回了。

青年莫名其妙的用手戳了下袋子里的苜蓿,手臂竟由袋子底部伸了出去。仔细看了一下,才发现自己匆忙中错把裤头当做袋子拿了去,辛苦采摘的苜蓿竟全散落在地里,使人哭笑不得。

听说,还有因采摘苜蓿而摔坏肢体,落下残疾的。

那时,为了保护集体财产,各村都有专门看护庄稼的人员,看护庄稼的要瞪得下眼盯才行,但也有心底慈善的,知道大家的难处,看见有人偷苜蓿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遇到有人避不过时,干嗓子吼几声,吓唬一下,也让旁人知道自己的存在。知道的,邻村有一个被称为“马王爷”的庄家守护神最为出名,都说马王爷三只眼——不认人,真是名不虚传,不管生熟人,见着的人都惧怕他三分。马王爷本姓黄,虽一生未娶,无儿无女,但却成就了一帮侄男子弟,原陕西书画院名誉院长黄钟即其侄儿。晚年,其侄儿们不忘叔父恩德,孝敬有嘉,在家乡传为美谈。百年后,期侄儿们为其树碑立传,也不枉其一生。

因为喜欢苜蓿,所以非常喜欢吃苜蓿做的美食,特别是吃苜蓿卷卷的感觉。初春的苜蓿嫩蓬蓬的,散发出一种特有的草香,采摘时,会发出清脆的断裂声。摘净的苜蓿,淘洗干净凉去水分,用刀切成寸断即可,放上切碎的葱姜蒜,倒上辣面、调料和清油搅拌均匀。白面和的不必太硬,擀薄,透亮似的,摊上厚厚一层拌好的苜蓿,个人的喜好,尽最大量放上苜蓿,撒上点盐,再次搅拌,卷成条状,切段放入笼屉,上锅蒸制三十分钟,锅中蒸汽沁着苜蓿的清香、面香、油香和调料的香味四处溢散,膨胀的食欲和大快朵颐的味觉被迅速唤醒勾引。刚出锅的苜蓿卷卷,佐以关中线辣椒特制的蒜水,油汪汪的,使苜蓿的味道得到极致的释放。

因为喜欢苜蓿,曾错误的以为木须肉就是苜蓿肉,因为在北京西苑的饭馆也曾看到过苜蓿肉的菜单。后来请教厨师的表叔,才知道木须肉正宗的作法是用木耳和黄花菜炒肉,后来又有以鸡蛋代替黄花菜的,大概取其颜色而已,这才打消了我对苜蓿肉的期待。

在杨凌时,苜蓿蘸水面和凉拌苜蓿,使西府人把苜蓿的吃法发挥到了极致,往往是一盘凉拌苜蓿,一盘猪蹄,再来几根面,盆中晶莹剔透的面汤中白是白,绿是绿,面条、绿菜和着蒜汁、辣椒油的西红柿鸡蛋汁中涮一下,一股浓郁的蒜香、油香、辣椒香、醋香和西红柿酸的混合味道充满味蕾,苜蓿独特的嚼劲和清香,伴随春天的气息,使人的味觉尽情的舒展,从而成为走出陕西的特色面食之一。

另外,家乡农家还用苜蓿做成苜蓿麦饭、苜蓿疙瘩、苜蓿片片、苜蓿馍和苜蓿米汤等,变着花样的精心制作。至于老人们经常说起的苜蓿花麦饭和年馑之年的苜蓿粉,我至今还没食用过,也不想再食用。

如今,关中苜蓿种植较少,已由原来的充饥菜而成为农家春季餐桌不可多得的至珍美味,渐渐成为一代人对饮食的记忆和回味。(邓国涛)

0.067998s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