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又是一年清明季。每逢此时,我脑海中都不由会浮现起一个人的身影,那就是我的外公。他是一个正直、勇敢、善良的老党员,在我的记忆里他很高大,默默地撑着整个家。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外公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横水镇,战争爆发后,外公被中共河南省孟津县地下党组织发展成为中共党员,担任横水镇游击队队长,17岁的他负责收集情报、送情报、送人、带路的工作,外曾祖父家也是横水镇的共产党交通站堡垒户。外公经常化装成放羊娃或是叫花子在长华(孟津县政府所在地)到横水之间传递情报。一次,日军从黄河渡口(现在的小浪底水电站)向孟津县运送一批重要的战略物资,其中有八路军急需的药品,这个情报由外公和另一名同志化装成放羊娃传递,不幸被日军抓捕,并活埋,由于得到群众的及时救援,外公奇迹般的活了过来,那位同志不幸牺牲,事后凭借缝在外公衣襟里的重要情报,八路军在崔岭村北的龙潭沟设伏,成功打掉了鬼子的一个运输车队,缴获包括药品在内的大量军事物资。攻打横水寨时,外公负责向八路军传递国军的兵防布阵图,包含外公在内的三名同志被捕。外曾祖母得知外公被捕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将外公的相关证件烧了个精光,国军从其他两名同志家里搜到了证明身份的相关证件,却无法证明外公的身份,当即在横水街召开公审大会欲将三人枪毙,由于情报还未送出,其他两名同志一口咬定此事与外公无关,外公逃过此劫,其他两名同志却被枪毙,外公成功将情报送出,在那场战役中一位连长腿部受了重伤,外公负责看护工作,痊愈后连长归队,失去联系,这件事情也成了外公的一块心病,去的去、散的散、外公再也没法证明自己的身份。
1960年中国大地上持续蔓延的大饥荒,把一个个苦难的家庭逼到了逃荒保命的道路上。在这些逃亡家庭中,也有外公一家人,外公和外婆历经了7天7夜,从河南省洛阳市横水镇逃到了陕西省韩城市桑树坪煤矿,投奔外婆的姐姐。正是在桑树坪煤矿外公成了一名煤矿工人,外婆则在职工食堂帮忙。机缘巧合的是,外公曾经看护的那位连长正是当时桑树坪煤矿的矿长,后因桑树坪煤矿瓦斯爆炸,外公被分流至铜川市三里洞煤矿。在火车站旁边的“红楼”上,我的妈妈出生了,1966年外公又调到了铜川市鸭口煤矿,也就是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地和生活体验地,也是书中大牙湾煤矿的原型。直至1980年外公退休,我的妈妈接班。
听外公说文革中他也受到了一些冲击,不过煤矿的人保护他,影响不大。他也曾去找过那个连长,但杳无音信。我曾问过外公,那么早投身革命,却没有一官半职,有没有遗憾?他说,就怕做了官我就活不到现在了。外公多才多艺,还擅长河南豫剧、制作戏曲道具,小时候我总是爱戴着他做的长胡须装模做样的咿咿呀呀,外公是个善良的人,很乐于助人。那时候卫生条件差,一些邻居身上长了癣,久治不愈,我亲眼见到外公拿一根细铁丝,插入旱烟袋的烟嘴里,再拽出来,把蘸到的烟油抹到邻居长癣的地方,往往过几天就奇迹般的好了。
外公是在2019年10月去世的。那天我正在商洛市柞水县下梁镇陕钢集团参加集团公司举办的新闻宣传工作培训班,也是我成为陕煤员工的第6个年头,听到这个噩耗我急忙往家赶,天空下着中雨,一路上我都在想外公这一辈人经历的苦难、战乱、逃荒、打拼,我们这一代是温室中长大的一代,没有经历过贫困和饥饿,却享受着陕煤发展带来的红利,品尝着老一辈辛苦奋斗的丰硕成果。如果说外公是陕煤发展的奠基者,妈妈就是陕煤发展的见证者,而我则是陕煤发展的接力者。伴随着时间流逝,小时候外公讲的许多战争故事都在逐渐淡忘,然而,我对外公的怀念却越来越深,越来越甚……
写于2021年3月29日,清明前夕。(杜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