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条根深深扎在某个地方,在外漂泊的不经意间总能触动那个根植的地方。故乡陕北子州贫瘠而荒凉,在那里,严寒可以从头年的10月一直持续到来年的3月,春天却极其短暂,一场场让人来不及感受时间的春风,总是催促着夏天的到来,催赶着忙碌的人民在田野里播种和经营。
1987年我出生在陕北子洲的一个小村庄里,是典型的80后。受苦、挨饿、乱羊草,这些现在孩子有可能听都没听过的词语,我却亲生经历了一遍。虽然那时候猪、羊、鸡是家家户户都喂养的牲口,但是蛋肉基本上离我们很远,因为猪羊肉卖钱的收入要占家庭年收入的一大半,没几家可以奢侈到自己食用,而一年的柴米油盐基本上要靠鸡屁股的产出来供养。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幸福的时间莫过于过年和赶亲事,因为那时平时生活上接触不到的好吃的,都可以管饱吃,那时候管饱本身就是一种无比的诱惑,何况是好吃的。遇上赶亲事,10岁上下的半大孩子可以吃上几大碗饸饹,更不用说成人了。总之,这些算是恓惶光景下的难得改善。
第一次吃方便面的时候我差不多10岁大,吃完方便面我跟母亲说了人生的第一个梦想:“妈,我长大后挣上钱,方便面一定要管饱吃”。童稚的话语和简单的梦想道出了当时的岁月艰难。
1997~2000,年陕北地区降水总量少且有效性差,造成连续干旱频繁、干旱程度加重,主要农作物平均减产69.8%。三年大旱三年跌年成,给陕北这块本就贫瘠的土地上增添了雪上加霜的色彩。那时候虽然包产责任到户已经极大改善了温饱问题,但是故乡靠天吃饭的历史依旧没有改变。那时,我们家庭有六口人,年迈的奶奶、父母、两个哥哥还有我。家里劳力只有父亲母亲,遇上好的年成,父母一年的劳作刚够解决家里的温饱问题,三年的粮食欠收给家庭带来了分食的生活。那时候只要饭熟了,第一份分食是家里辈分最高的奶奶,接下来是我,再是两个哥哥,最后才是家庭主要劳力的父母,等到了父母碗里,基本上就剩下汤水了。已经记不太清那三年是怎样度过的,总之很是艰辛,但就是那三年的生活给了我人生很多的启发,也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
2000年随着退耕还林政策在陕北的推广,子州全县人民积极响应在党和政府的号召,开展退耕还林,种植林木。退耕还林还在当时我们村里面闹起了一场“革命”,对于老一辈人来说,地不用来种庄稼就是一种糟践,老一辈人开始了他们反对退耕还林的“革命”,后来听村里面有文化的人说,不种地栽种林木国家给发钱,哪有这么好的事情?最后还是村书记拿着红头文件,才消停了这场“革命”。退耕还林政策的推广极大改善了故乡的自然环境,好年成接连不断的到来,粮食产量极大地增加,五谷丰登有了保障,温饱问题也得以解决。领钱的当天,村里面有眼光的生意人杀了两头猪,平时在村里面滞销的猪肉变成了畅销产品,猪肉的香味弥漫了整个村庄。
物质匮乏的贫穷生活离我们一天天的远去,不知从何时起,村庄里的土鸡蛋、土猪肉成了抢手货,农民手里的绿色农产品也成了畅销品,想吃点土特产还得托熟人才能买到最为正宗的产品,而每每到春耕秋收的时节,轰鸣的播种机和收割机在川里取代了犁铧和镰刃。人们茶后饭余的话语也从谁家吃了好的转变为谁家的孩子上了大学出息了、工作升职了等,业余生活也从拉家常上升成为了广场舞,夜幕降临,村广场想起的最炫民族风、小苹果等音乐也撩拨着人们的心,这些转变成为了陕北改革开放40周年的缩影写照。
童年记忆里,父亲啥都好就是有酗酒的陋习,生活上基本离不开酒,不管下地干活还是在家吃饭,父亲总会拎着酒瓶迷上几口,来人待客更不消说。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母亲总是唠叨父亲喝酒,唠叨的主题三句离不开花钱,远远没有上升到喝酒伤身的因素。小时候对于父亲喝酒的事,我们全家都反感反对,而独独父亲自娱自乐乐在其中,反对父亲喝酒除了经济原因外,父亲每每喝醉,都会喝醉,需要人搀扶着回家。那时候父亲对两个哥哥要求很是严厉,而独独对我比较亲切,哥哥们对父亲的感受上升到了惧怕的地步,所以父亲每次喝醉都是我去找父亲,然后搀扶着回家……。
如今每次回家,母亲都会炒几个拿手好菜,父亲则拿出珍藏的好酒,每每此时,母亲总会笑眯眯的说:“少喝点,喝多了伤身体”。接过父亲递来的酒杯,总会有香甜的味道。
现在毕业多年,也成了家,和妻子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有能力独立经营自己的幸福小家,方便面的梦想早已实现。身体硬朗的父亲退休在家和母亲还种着川道里的三亩小地,我和两个哥哥都是工人,虽然挣得不多,但生活也算滋润。每每回家总会和父亲小酌几杯,遇上逢年过节,大家庭团聚,甭提其乐融融的镜头了有多幸福了。去年母亲过了六十周岁生日,也变成了“工作人”,按月领取着政府发放的新农保;去年年幼的女儿上了免费的公立幼儿园,逢人便说自己是读书人;年迈的奶奶身体还算硬朗,偶有不适,便会到医院治疗,从不拖泥带水,用她的话说,有医保花不了几个钱,惬意的生活满足的不得了。
正如《辉煌中国》共享小康中习总书记所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种种期盼,在我们那儿,在我们家乡正在用生活演绎着。(钟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