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新时代“新”在哪?
一是科学提出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对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概括:“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基于对社会实际情况的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民需要的内涵大大扩展。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提出更多要求,比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起来。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领域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拓展。二是人民需要的层次大大提升。人民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是指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已经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那样一种局面了。但面对新的社会需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新时代凸显出来,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不平衡,有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比如东部和西部发展不平衡;有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还有群体发展的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发展的还不充分,虽然我们是第二大经济体,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不够强,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质量和效益还需要提高。所以需要更高质量更加充分更加平衡的的发展。
二是为我们描绘了更加清晰的新蓝图。1987年邓小平同志考虑我国发展目标的时候,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0年—199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达到温饱水平;第二步,从1990年—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从2000年—2050年前后,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概括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三阶段”战略部署。第一阶段,从十九大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20年到20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又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二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提前实现;第三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蓝图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天元公司 张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