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朴实的年代,那是一群可爱的人们,他们是高擎信仰火炬的前行者,他们让我们感受到所有的炽热都比不过信仰的温度。是斯诺,用一位外国记者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红区共产党的故事,为我们呈现了一段“不是党史的党史”。是斯诺,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是斯诺,为世界打开红色中国的大门,让全世界知晓信仰的磅礴力量。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聆听革命精神的时代回响,感悟信仰之美,获取信仰伟力。
崇高的信仰培育了高尚的文学,《红星照耀中国》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笃定,对进步事业的忠诚,对伟大精神的追求,使得文学超越了个人的悲喜,走向一种更加雄浑、悲壮、深切地抒情。正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只有先与读者共情,才能进一步与宏大的理想、信仰共鸣。不可否认的是,斯诺通过实地采访,与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极大的共鸣,便诞生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著作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完美诠释了文学是历史的有力见证,也是时代的前进号角。斯诺再现了革命时期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陕北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他们的身上,流淌着的是党的红色血液,传承着的是党的红色基因。共产党人和在陕北这片红色大地上的英雄儿女一道,用生命和鲜血淬炼出来的红色精神,在今天仍然不断焕发真耀眼的光芒。这一切无不包含着一代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坚韧的意志,这些精神超越时代,直指人心,成为可供我们汲取的思想营养,化作我们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精神动力。斯诺写工农红军, 写中国共产党的领袖, 写延安红色政权, 他的观察点、态度和语言, 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他的纪实写作毫不做作, 是质朴而真诚的。斯诺以“他者”的目光来观察“红区”, 他对共产党抗日政策的转述, 对“红区”生活的描写, 自然也会带有西方记者的立场, 但他力图还原真相, 没有戴上“有色眼镜”, 更没有刻意“过滤”, 从而保存了历史的真实与丰满, 是那种有质感的真实与丰满。斯诺是记者, 又是有天赋的作家, 他的报道“很文学”, 可读性很强, 特别是对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许多革命家的采访, 注入了人性的关怀。在他的笔下, 这些人物有理想有情怀, 有非凡的魅力, 但又有人间的味道。斯诺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斯诺把他的所见所闻用笔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客观、全面、真实报道了很多英雄人物,尤其是他们鲜为人知的一面,让我们更立体地感知这些在新中国历史上立下丰功伟绩的伟人们,他们是永远闪耀的红星,照耀华夏大地。
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无数可爱的共产党人,在信仰的引领下,用热血和忠诚灌溉大地,熔铸起视死如归的革命斗志,坚不可摧的革命信仰,共同建立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道:“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一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然而,尽管我们处于穷途末路之境,但是我们却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因为共产党人拥有矢志不渝的精神和坚如磐石的信仰。正是这种信仰,带领共产党人成功实现万里长征的目标;正是这种信仰,带领共产党人建立伟大的新中国;正是这种信仰,带领共产党人实现中国梦……
厚植信仰,心中滚烫。如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在新时代中国快速腾飞之时,我们翻开这本书,仍感怀于1936年他写在序言中的真诚祈愿:“谨向英勇的中国致敬,并祝‘最后胜利’!”我们也从这本流传不衰的书中,揭开层层迷雾,看到了历史的真实与正义的光辉。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新征程上,我们肩负着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尤需保持在信仰信念上的定力,始终铭记“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刘淑珍)